导致焊缝自然开裂的原因较多,如金属组织不均匀,结构材料的不合理选材及焊接工艺等,都会使焊缝产生内裂,因此应选用适当的材料和恰当的焊接工艺,尽可能降低焊接应力及变形。当裂纹的直径大于或等于 0.05~0.1 毫米,且呈不规则纵向,且裂纹内部有空隙或裂纹头部有未熔合的金属时,就必须对裂纹进行冷却,以降低其温度应力及变形。

焊接过程中,由于熔池温度高而形成的自由空隙,在焊接过程中因熔池的冷却速度慢,易在焊接区域内产生裂纹,而且焊接区域温度较低、冷却速度也较慢,因此冷却时间过短,会造成焊缝表面产生大量未熔合金属,产生不规则裂纹,因此冷却过长时必须将冷却速度降低,以免形成不必要的应力而引起拉裂。通过调节电流的大小,也可达到减少裂纹产生和降低温度应力的目的。当裂纹沿焊缝周围扩散,且大于焊缝直径时,可以通过对未熔合金属进行退火来降低温度应力。退火处理,不仅可以消除裂纹,而且可以提高焊缝的综合机械性能及综合机械性能指标。当未熔合金属在热作用下产生气孔、夹渣、裂纹等缺陷时,通常采用化学热处理的方法消除缺陷,以提高焊缝的机械性能、综合机械性能指标及抗裂性能。
在热处理过程中,应尽量减轻或避免金属在高温下的氧化、脱碳等应力作用,是焊接工人技术水平的体现,也是提高焊接质量的基本保证。为此,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、行业标准和有关国家标准,选择性地进行各类焊接作业,并严格按照焊接规范或焊接方案进行操作,严禁超出焊缝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。一般地说,焊缝在自然条件下,当焊缝中心部位的应力小于最大应力时,对产生自然开裂的因素进行了适量的试验,发现在高应力时其开裂可能较大。但当焊缝在低应力时,焊缝开裂较为严重。
所以,对于有经验的焊工,应在焊接过程中不断地观察焊缝的形状及裂纹的扩展情况,并按照焊接工艺规定选择焊缝及采取相应措施,以确保焊缝质量。焊缝自然开裂的危险性与焊接设备、焊接工艺、焊接材料以及焊接工艺的合理性等诸多因素有关。通过对自然开裂机理的研究与试验表明,自然开裂与焊件材料有关。焊接材料不同,产生的裂纹也就不同。对于含氢量较高的易引起自然开裂的焊件,可用适量的焊剂将其表面润湿;对于含氢量较少的焊件,则可在焊件表面涂一层熔化极薄的焊剂,再焊接时将其焊接部位的氢含量降至很低。焊剂的性能是保证焊接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。